会员单位登录
新闻资讯
温州“六大工程”打造教育高地 奋力书写“十四五”开局高分报表



  在昨天的2021年全市教育工作会议上,市教育局党委书记、局长郑焕东作《乘势而上开启教育发展新征程 奋力开创教育高地建设新局面》工作报告。



  报告中指出,如何抓好“十四五”开局之年,全市教育系统聚焦“二三四”,迈好“第一步”,奋力打造“学在温州”教育高地。“二”就是“两高”战略:高质量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高水平打造教育现代化强市;“三”就是打造“三个地”:学子就学的首选地、教育教学质量的新高地、高素质教育人才的集聚地;“四”就是实现“四个转变”:推动温州从教育大市向教育强市转变、从跟跑为主向领跑为主转变、从基本满足向更加满意转变、从外延拓展为主向内涵深化为主转变。

  2021年,我市将深入实施“红色领航、立德树人”“优质均衡、城乡共进”“产教融合、科创联动”“引育并举、人才兴教”“整体智治、改革赋能”“保障升级、生态创优”六大工程,奋力书写温州教育开局高分报表。


2021年全市教育系统重点工作任务有哪些?

一起看!


“红色领航、立德树人”工程


  今年,我市将以庆祝建党100周年为契机实施“先锋领航·全域提升”计划,强化高校党组织建设,深化中小学校党组织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试点。加强和改进体育美育,实施青少年身心健康教育和干预计划,刚性保障学生校内体育锻炼时间,提升美育实效。深入打造“明眸皓齿”品牌,提高每年2次百万学生视力普查和预警水平。出台推进新时代劳动教育实施意见,加强“行走瓯越”研学带建设。
  聚焦更加高效率的教学、更具内驱力的学习、更高精准度的诊断,启动实施温州中小学第三轮课堂变革行动,构建以“成长”为核心,覆盖学生、教师、学校、区域的教育评价体系,重点做好学生学习幸福感、学习品质监测。健全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机制,实施家长素养提升工程。提高义务段学校课后服务水平。按照“有限带入校园、禁止带入课堂”的要求,联动家长共同做好中小学生手机管理。


“优质均衡、城乡共进”工程


  今年,全市计划新改扩建中小学143所、幼儿园80所,公办园在园幼儿覆盖面达到40%以上。平阳、苍南、龙港等地要加快公办园建设。精准聚焦“未来学校”新样态,提高学校建设标准,加强学校硬件和文化建设。打造市区东西部教育高地。
  全市所有乡村小规模学校将创成“小而优”学校,实现城乡公办义务段学校“教共体”全覆盖,集团化办学覆盖率达到90%以上,启动提升100所薄弱初中,启动培育普通高中学术高中建设学校19所、特色高中30所、特色学科(项目)基地50个。建成投用平阳和泰顺特殊教育学校,争创省现代化学校
55所以上,5000个以上公办中小学教室安装空调及新风系统,实现乡镇(街道)老年教育机构全覆盖。


“产教融合、科创联动”工程


  今年,我市将加快温州理工学院建设、温州职业技术学院永嘉学院开办,确保今年秋季正常开学,推进温医大仁济学院转设。借助温台职业教育高地建设的契机,探索本科层次职业教育、职业技术师范教育,开展混合所有制办学试点,建好温台智慧职业教育管理云中心。
  加快12所中职学校建设,年内投用3所(乐清1所、瑞安1所、永嘉1所),扩大中职教育规模。加快“双高”职校和专业建设,强化中高职一体化培养,提高技能技术人才培养质量。
  加大科技创新教育投入,强化“双创”教育、科技研发,为高校科研人员提供更强平台支撑,让更多科技成果从实验室走向应用场,服务企业行业产业。


“引育并举、人才兴教”工程


  今年,我市将继续深化校长职级制改革,校长原则上要从名优教师中培养选拔。实施瓯越教育人才培养第二轮行动打造优质师资,加强骨干教师培育、城乡教师结对、年轻教师强基,提升教师专业素养。实施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2.0工程,建设教师在线学习资源中心,帮助教师修炼信息化教学能力,培养“未来教师”。
  制定完善教育人才政策,深化中小学教师“县管校聘”改革,建立教师跨校评聘和“走教”制度,优化城乡教师学科结构、学历结构、职称结构。完善教师市内流动机制,深入实施教师关爱工程,巩固义务教育教师工资保障水平,保障其他学段教师的待遇提升,进一步增强教师职业幸福感、获得感。


“整体智治、改革赋能”工程


  今年,我市将加快“教育数字大脑”中枢建设,分级打造教育“数字驾驶舱”,引进教育大数据应用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在温州设立分中心。
  推进智慧教室建设,让5G+VR/AR、智能黑板、数字图书馆等设备更多应用于教育教学场景,积极打造新型教学空间。借助大数据、智能监控推进学校智慧管理,积极创建智慧校园2.0。着力优化入学入园、考试优待“一件事”办事体验,推进学籍、资助、考试等教育服务迭代升级,巩固提升教育“最多跑一次”改革群众满意度。


“保障升级、生态创优”工程


  今年,我市将继续深化教育领域放管服改革,推进“静校”“强校”行动,激发学校自主办学活力。健全教育投入重点领域的调整机制,合理配置教育资源。深化民办学校分类管理改革,完成60%民办学校分类登记,推进星级管理,科学控制办学规模,持续做好“公民同招”。长效抓好校外培训机构监管。
  扩大教育开放合作,推进“千校结好”行动,深度融入长三角一体化战略,提升教育对口支援帮扶实效。坚守安全底线,强化平安校园立体管控建设,打造“智安校园”,排查整治隐患,持续抓好校园疫情防控,加强校园及周边安全治理。




编辑:徐彬彬

责编:虞冬青

审核:刘添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