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年前,关于民办教育的所有数字为零;10年后,民办教育机构达98个,在校生(幼儿)超过1.3万人,总投入过亿元。这是湖南洞口县——一个经济欠发达县的民办教育发展路线图。
10年里从无到有翻天覆地的变化,得益于县委、县政府对民办教育的倾力推动,得益于人们认识的大转变。
位于湘中腹地、经济较落后的洞口,直到2001年,才有了第一所民办中学,而这个时候,湖南其他地方的民办教育已发展得如火如荼,全省民办教育机构已达3000多个,在校生超过50万人。
2003年,当过3年中学教师的黎仁寅任洞口县县长。“我有浓厚的教育情结。”这个出身农家的县长对记者说,他到洞口9年,凡是关于教育的政策,全部予以落实,如教师的绩效工资,在邵阳全市除市区外的9个县(市)中是最高的。尽管县里财政并不宽裕,但对发展民办教育,县委、县政府在“冲击论”、“怀疑论”、“多余论”等多种声音并存的背景下,解放思想,统一认识,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政策。
2004年,县政府专门下发《关于加快民办教育发展的若干意见》,明确规定,非营利性民办学校在征用土地、报建立项、税费减免等方面,与公办学校享同等优惠政策;同年,县民办教育专项经费开始设立,县财政每年拨付20万元用于支持民办教育,2010年起,这个数字提高到了100万元;同年,县里成立专门的民办教育工作小组,组长由县委副书记担任,组员中副县级干部达10人,工作小组的主要任务是为民办教育“现场排忧解难”。
“民办教育的春天来了。”在这种大背景下,一些热心人士踊跃参与办学,当年,一所名为“翠园实验学校”的民办学校正式立项动工,县委书记、县长多次到学校现场办公,筹建当年就开始招生,招生最多的2007年达到900多人。可惜由于种种原因,到2009年下半年,这所学校濒临倒闭,在校生不到400人,到法院追讨工资的诉讼状达72份。而此时,县城初中和小学的大班额相当严重。“办学人投了几千万元,这个积极性要保护。”黎仁寅说,他亲自出马,四处联系,耐心做工作。
“县委书记和县长一次次找我,我是真的被感动了。”邵东创新教育集团老总张建亚说。已是县委书记的黎仁寅无数次登门劝说,使张建亚终于决定出资1960万元收购了这所学校。“我们现在享有许多优惠政策。”学校副校长申恒发告诉记者,该校在全县范围内选聘20名公办教师,5年内这些教师应由财政负担的经费仍由财政全额拨付。“仅两年多,学校就从接手时学生数302人增加到现在的3600多人,我们也投入了6000多万元,学校面貌焕然一新。”
“这样支持民办教育,少见。”近日,邵阳全市的民办教育现场会在洞口召开,与会代表感慨不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