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员单位登录
新闻资讯
《市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出台

《温州市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1—2020年)》出台

看温州教育之路怎么走 
 

    幼儿入好园难题怎么破解?中小学教育质量怎么提高?高中招生制度怎么改?高等教育如何更好地为地方经济服务?……昨天出台的《温州市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1—2020年)》(以下简称《规划纲要》)从学前教育到高等教育,从配套学校布局建设到教师专业素养的提升,全方位地为温州教育未来10年的发展之路描绘了蓝图。

    《规划纲要》在坚持贯彻国家、省中长期教育规划纲要精神同时,紧密围绕“三生融合 幸福温州”的建设目标,全面落实《温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和“六城联创”、“城乡统筹综合改革”等重大部署,为温州教育未来10年的发展设定了22项任务。

    初中高中怎么考?

    探索部分科目一年多次考试,综合素质评价将成重要依据

    不少家长感慨,上一所好的重点高中比考大学还难,这也让家长和学生对高中招生制度的改革犹为关注。

    《规划纲要》规定,我市将深化初中毕业生学业水平考试和高中招生考试制度改革,尝试建立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和高中招生考试科目试题库,实行命题人员资格证书制度。加强对不同类型考试分析研究,重点考核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强化初中毕业生学业水平考试和高中招生考试的素质教育导向。探索部分科目一年多次考试的办法,实行社会化考试。加强初中学校综合素质评价,将结果作为高中学校招生录取的重要依据。将重点中学招生名额按比例合理分配到初中学校,缓解“择校”矛盾。完善中等职业学校自主招生机制,进一步探索根据学业考试成绩和综合素质评价“注册入学”的办法。

    市教育局有关负责人表示,我市将探索招生与考试相对分离的办法,建立健全适合学生发展的多元录取机制。完善普通高中保送生、特长生招生制度。改进特长学生升学推荐办法,探索特长学生多样化的升学通道。

    民办教育怎么办?

    民办学校可登记为事业法人,教师退休费与公办教师同等

    民办教育是温州教育的重要力量,但随着形势发展,涉及民办教育的一些法规和政策的局限性逐步显现,制约了民办教育发展。如民办教育因被登记为民办非企业单位,享受不到公办学校享有的土地、税费等优惠政策。民办教育该怎么办?

    《规划纲要》规定将着力推进“民办教育综合改革”国家试点工作,落实民办教育的法律地位,办好一批高水平民办学校。将民办教育统一纳入教育事业整体规划。实行民办学校分类管理办法,落实民办学校法人属性登记。加大生均公用经费及其他补助、奖励力度,采取政府购买服务、以奖代补等方式,引导和支持民办学校提供普惠性服务。依法落实土地、税费等优惠政策,明晰民办学校产权。建立民资参与教育机制,扩大民办学校融资渠道,鼓励建立地方性民办教育融资平台。建立多方参与的民办教育发展基金,鼓励民办学校办出特色,推进民校办名校。建立民办学校和公办学校教师平等的社会保障体系,健全旨在促进民办教师队伍建设的教师准入制度、人事代理制度、教师薪酬制度、合理流动制度。依法落实民办学校招生和办学自主权。完善民办学校财务、会计和资产管理制度,建立健全并购、重组和举办者变更退出机制和取得合理回报机制。

    市教育局有关负责人表示,按照公办、民办教育同等待遇的原则,清除制约民办教育发展的政策障碍。温州市提出按照营利性、非营利性对民办学校重新进行分类登记管理。非营利性的全日制民办学校按照民办事业单位法人进行登记管理,营利性的全日制民办学校按照企业法人进行登记管理。非全日制的民办学校按照企业法人进行登记管理,确属非营利性的,也可以登记为民办事业单位法人。在教师社会保障方面,所有符合规定要求的民办学校教师均与公办教师一样,按事业单位标准参加社会保险,享受与公办教师同等的退休费,各项社会保险费的单位应缴部分,由民办学校承担,由当地财政通过购买服务的方式提供资金支持。市教育局局长林卫平说,该项政策是民办学校稳定师资队伍、留住优秀教师的有效办法,体现这次民办教育改革抓住了“关键因素”。

    优质教育怎引进?

    邀请北外等著名高校来办学,创办温州国际(华侨)实验学校

    《规划纲要》规定,为了促进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加强教育资源的合理配置,加快改造薄弱学校,降低中、小学班额,推进小班化教学和“五四”学制实验;促进中职教育集约化发展,到2015年,全市中职学校由85所整合为32所左右,校均规模达3000人以上,每校占地不少于100亩。市本级建成占地1600亩的中等职业教育基地,加快中高职一体化培养模式改革,拓宽中职学生的学历提升渠道。提升高等教育办学水平,到2015年,基本建成占地3500亩的高等教育基地,加快温州职业技术学院等高职院校发展,创办1-2所民办高职院校,鼓励支持经济发达县(市)开办高职院校。

    启动实施教育国际交流合作工程,全方位、多层次推进教育合作与交流,提升温州教育综合实力。创办温州国际(华侨)实验学校,为在温创业的外籍人士、华人华侨子女接受教育创造良好条件。引进优质教育资源。增强温州教育投资吸引力,探索国(境)内外优质教育资源输入新方法, 建成省内最大的国际优质教育资源输入中心、国际教育交流合作重要基地和面向浙南侨民侨眷子女的华文教育基地。借助温州作为国内著名侨乡的优势,积极推动国(境)内外各知名学校、教育科研机构和企业,以新建、嫁接、改制等方式来温创办合作学校,合作设立教育教学、实训、研究机构或项目。邀请北京外国语大学、北京体育大学、东北师范大学等国内知名高校来温州办学。

    一批新校建在哪?

    温州外国语学校等一批学校将落户瓯江口新区、鹿城七都岛

    《规划纲要》规定,未来10年我市将依据“1650”网络型组团式大都市空间架构,适应温州统筹城乡改革发展全局,根据区划调整、乡镇撤扩并、村级“转并联”和各地发展时序,结合全市产业转型升级和常住人口集聚以及学龄人口发生结构性变化的趋势,新建学校按照“高中向县城和重点集镇集中,初中向乡镇集中,小学、幼儿园向农村新社区中心集中”的原则,整体规划新建教育设施。重点做好城市新区、旧城、功能区、城郊结合部和城镇化重点区域的校园布局。幼儿园、小学及初中纳入社区配套建设,适度超前规划,同步建设,方便就近入园入学。普高、中职与都市功能区、产业功能布局及用地条件相结合,根据主导产业和新兴产业的需求,加快技能型人才培养,满足不同行业对职业教育的需要。把民办中小学和民办职业教育机构纳入规划布局。

    市教育局有关负责人表示,为了加快推进教育建设项目,我市将分期分步实施瓯江口新区教育设施布局规划,先行启动温州外国语学校、温州市艺术学校、温州国际(华侨)实验学校三所学校建设,有序推进瓯江口新区温州第二中学扩建、市第十四中学扩建、温州市第二职业中专迁建等项目。优先推进温州肯恩大学、中职基地、电大新校区、市区普高新校区建设、义务教育配套学校建设、七都教育园、特色(殊)学校建设等市本级“十大教育建设项目”为龙头的各县(市、区)教育建设项目的实施。

    据了解,温州肯恩大学将落户瓯海丽岙;鹿城区七都教育园将新建市绣山中学、籀园小学和温州职业中专学校。(2011-09-29 温州商报 第5版 记者:周大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