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员单位登录
通知公告
时评:没有爱就没有教育 温家宝总理在大声疾呼教育改革

光明时评:没有爱就没有教育

    今年教师节前夕,温家宝总理到北京市第三十五中学看望了师生,上午在该校初二(5)班共听了5节课,下午同北京市部分中小学教师进行了座谈。10月11日,新华社全文播发了温总理对听课的点评和在听了教师代表发言后的讲话,题为《教育大计教师为本》。

  温总理的谆谆之言,平实朴素,温润如玉,读来备感亲切。无论是对5堂课的细致点评,还是对教育发展和教师培养的几点意见,温总理对教育的情意之深,对教师的关爱之切,溢于言表,感人肺腑。这份情与爱,不仅是温总理个人情感的真实体现,更是国家尊师重教的重要象征。所以,这篇看似很“家常”的文章,实则蕴含着深厚的情感和深刻的理念,既以情动人又以理服人。

  细读温总理的讲话,关于教育和教师的金玉良言历历可数:“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国家的兴衰、国家的发展系于教育。只有一流的教育才有一流的人才,才能建设一流的国家”;“教师的日常工作既平凡又不平凡,教师不是雕塑家,却塑造着世界上最珍贵的艺术品”;“要想给学生一杯水,自己必须先有一桶水”;“教育是心灵与心灵的沟通,灵魂与灵魂的交融,人格与人格的对话”,等等。在这些朴实无华的话语中,诸多事关重大教育问题,如社会该有怎样的教育理念、国家该有怎样的教育方针、学校该有怎样的老师、老师该有怎样的素质等,都有所涉及,虽则三言两语,但无不切中要害,引人深思。忧心于教育,寄望于教育,致力于教育,这是温总理讲话体现出来的赤子之心。

  教育关乎百年大计,关乎千家万户。近些年,教育领域的改革和发展进步迅速、引人瞩目,大到公共财政的增加、学杂费减免以及高考改革,小至各地学校为学生减负而作的种种尝试,教育事业充溢着人们的关怀和期待。但另一方面,教育领域固有和新生的一些弊端如应试体制问题、教育公平问题,也让人忧心如焚,坐立不安。化解教育难题,促进教育发展,这是社会公众的共同心愿,也需要社会各方同心同德、群策群力。对于成绩的褒扬也好,对于问题的批评也罢,最难能可贵的就是人们献身教育的虔诚与爱心。正是在这一点上,温总理的讲话说出了人们的心声,表达了全社会致力于教育事业所应有的情感投入和价值观念。

  “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没有爱就没有一切。”温总理在三十五中的所言所行,恰是这句话的真实写照。关心教育,支持教育,我们个人做的或者相当有限,但不论何时何地,都不能失掉那颗真诚的爱心。有了爱心,教育才能是一番充满生命活力和激情的事业。(来源:光明日报;钟一苇)

 

温总理在大声疾呼教育改革

    关于什么叫重视教育和应当如何重视教育,温家宝总理为我们作出了重要的表率。这不仅意味着一个重视教育的政府官员,应当拿出更多的时间深入到学校和教室;更重要的是懂教育和爱教育,这才是最难能可贵的。

  在北京市最好的学校听课,并没有妨碍温总理作出如此清醒的判断:教育还不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不适应国家对人才培养的要求。这一点从总理在三十五中听课的照片上就可以发现:照片上有6个初中生,5个是近视眼,而这只是青少年身体健康素质最外在的表征。

  温总理不是一般地重视教育,主要是重视改革教育。这不仅出于对教育的责任感,而且出于对教育现实、教育问题的认知。显而易见,发展不等于改革,发展不能代替改革。当前我国存在的严重教育问题,主要已经不是供求关系、资源短缺,而是改革滞后,改革乏力,政府缺乏有效的作为。因而,温总理的发言,在我看来是一种大声疾呼:“必须树立先进的教育理念,敢于冲破传统观念的束缚,”“推进教育改革、优化教学结构、更新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式,”“在办学体制、教学内容、教育方法、评价方式等方面进行大胆地探索和改革。”

  他对教育改革的认知同样清晰而深刻。他倡导的是三个层面的改革:更新教育观念、改革办学体制和革新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在这三者之中,观念更新具有基础性,需要树立新的教育理想和培养目标,突破来自科举时代和计划经济时期所形成的唯书唯上、刻板划一、忽视个性发展的教育文化,确立“以人为本”的教育价值观,以及学会做事,学会思考,学会生存,学会做人等现代教育的基本原则。当前教育改革的一个重要前提,就是形成关于什么是好的教育、理想的教育的共识。

  真正的教育改革,应当体现在教室之中、教材之中、教学过程之中。但是,为什么素质教育等许多好的教育理念并不能改变现实,应试教育人人喊打却打而不倒,甚至愈演愈烈?温总理接触到了这个问题:关键在于“教育家办学”。微观的教学过程的变革,需要相应的制度环境,学校的活力、特色,并不是靠行政化的控制能够产生的。这直接指向了教育制度的变革。中国这个曾经盛产教育家的教育古国和教育大国,为什么教育家日渐稀少,是一个严肃的真问题。只有通过政府转变职能,改变“教育部办学”、“教育局办学”的格局,建立新型的政校关系,向学校赋权、向校长赋权、向社区赋权,真正实现教育家办学,才能产生丰富多彩的、各具特色的教育模式和教育文化。

  有一种流行的说法,认为我们的基础教育还是不错的,本科教育也还不错,美国人都承认,还要向中国学习;主要是研究生培养有问题,创造性不足。然而,这完全是自欺欺人!

  大学有大学的问题,但中小学的问题更为严重、更为深刻。基础教育的现实,才决定着国家和民族的未来。中小学炙热的择校竞争、考试竞争,沉重的学业负担,奥数竞赛的金牌和名目繁多的各种证书,正在把许多儿童引入“赢在起点,输在终点”的歧途,使他们从小就被考试压倒,从一上学开始就厌学。如此这般,怎么能指望他们在大学成为具有创造性的优秀人才?因而,我们今天最需要的,首先是改善我们的基础和土壤,创设有利于儿童健康成长的良好环境,是恢复教育树人育人的基本宗旨,是保障基础教育的正常秩序,是依法保护少年儿童,保障他们休息、娱乐和健康的权利。保护他们的童年,保护他们的好奇心和想象力,也就是保护民族的未来。

  由此,不能不谈到爱。如同温总理引用的霍懋征老师的名言“没有爱心就没有教育”,温总理也曾谈到,办好教育不仅要靠财力,而且要靠“心力”。的确,只有钱是不够的。面对从幼儿园开始就感受压力和痛苦的儿童,面对沸腾的舆论和要求变革教育的强大社会压力,我经常困惑为什么这些严重的教育问题就是得不到解决,许多教育官员依然自我感觉良好,坐而论道,对这一现实视若无睹,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无所作为?我想,他们所缺乏的,正是温总理所体现的那种对教育、对孩子、对国家民族真挚而深沉的大爱!(来源:中国青年报;杨东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