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至昨天下午3时30分,我市累计报告甲流患者114例,其中治愈68例,正在治疗的有46例,其中16例住院治疗,30例居家治疗。自9月4日文成出现首例在校学生甲流病例以来,我市已有46例校园甲流病例,分布于7个学校。
开学伊始,防范甲流成为最为严峻的一课。记者昨天走访了我市部分学校,记录下他们的防范甲流各自之招。
专业医护人员到校指导
昨天起,温州大学、温州中学、市实验中学等校园内来了专业的医生和护士,指导、帮助师生防范甲流。今后一段时间内,在我市的省、市级医院与重点学校对口支援,派医生、护士到学校,培训校医,指导、帮助学生防范甲流。
根据安排,温州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联系温州医学院,温州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联系温州大学,市三医联系温州中学、市五十一中,市中医院联系温州职业技术学院,市中西医结合医院联系市实验中学(含国际部)和市实验小学(含国际部),其余学校,如发生疫情时再指定对口支援医院。医院在学校里设医疗点,学校还准备防护服、防护口罩、红外线测温仪等防护用品。
目前,甲流输入性病例转为本土病例,以本地社区传播为主,在社区、校园呈高发状态,病例数明显上升,加上秋冬季是第二波疫情流行的前兆,防范工作尤为重要。
市卫生局疾控处负责人提醒,甲流传染性强,但病情温和,我市大多数患者症状较轻,轻症患者可在家多喝水,服用板蓝根等中成药,注意休息,可以不用达菲治疗。只有婴幼儿、老人、有器质性病变的高危重症患者才需要住院治疗。另外,医院的发热门诊、输液场所是高危场所,到这些地方要带防护口罩,避免交叉感染;发烧病人送医院时,要坐后排,车内开窗不要开空调,陪伴人员戴口罩。学校寝室里出现发烧人员要回家或者单独居住。
进校要先测体温
昨天下午,记者来到温州市第二十二中学,刚准备入校门,被学校保安拦下。
“请先测体温。”保安称,这是学校规定,外来人员进校门,必须先过这一关。
37℃,体温正常,记者才得以顺利进入。
上课铃声刚响,校园内一片静谧。经过每个教室门口,学生们正专注于黑板,全然没有丝毫恐慌。
该校一名副校长介绍,为了防控甲流,教育主管部门在开学前就召集相关学校开会部署。学校在新生报到之前,通过电话、短信告知学生或家长,如有感冒症状,请先就医,推迟报到,以免交叉感染。
开学伊始,学校对场地进行了消毒,规定学生、老师每天要测量体温。对因病请假的师生,实行跟踪观察,如是感冒、发烧症状的,重返校园时,必须要有医院证明其已痊愈。
对家长等外来人员入校,实行体温过关制度。“我们学校有2000多名学生,人员进出频繁,几乎每天都会有个别人被测出体温偏高,但所幸都是普通发烧症状。”这名副校长称,目前学校秩序井然。
甲流防治资料人手一册
温州市第二十二中学先前已购买了4台意大利进口的“非接触红外线体温测试仪”,每台花费3000多元,这种仪器在几秒钟内就能测出人体温度。
由于防控甲流工作越来越深入,该校最近又购进了2台这种仪器。“这种仪器虽然速度快,但我们担心不够精确,因此如测出有体温偏高者,我们会要求对方再用水银式体温测量仪再测一次。”该校一名副校长称。
据介绍,我市部分学校都配备了类似的先进体温测试仪,由专人负责。
除此之外,多数中、小学校均在宣传栏、教室墙报等位置,贴出防治甲流的相关信息,并召开主题班会,或散发宣传资料,人手一册,宣传这方面的知识。
教室24小时通风
走进市第四中学,教室的窗户全部打开,以保证空气畅通。
该校一负责人称,白天教室窗户全部打开,到了晚上,朝北一边的窗户因处在视频监控范围内,继续开着,做到24小时通风。
记者了解到,部分有学生住宿的学校,要求学生一离开寝室就必须打开窗户,甚至将这一项要求列入寝室达标评比中。
我市各学校还实行了晨检制度。市第四中学的做法是,上午9时之前,各班级将学生的体温测量结果上报医务室,一发现有学生体温超标,就要带至医院发热门诊部诊断,痊愈后才能回来上课。
“9月8日,我们晨检时,发现有3名学生体温超标,最高的37.8℃。今天有一名学生已经恢复体温回来上课。”市第四中学一名副校长称,当时大家很紧张,后来经医院确认都是普通发烧。
“校方对其他学生作了说明,以免引起恐慌,班主任每天都和学生家长保持联系,问询学生的最新情况。”这名副校长说,防控甲流正按事先部署有序进行。(来源:温州都市报;黄小玲 曹滢 胡建国/文 艺静/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