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员单位登录
通知公告
上海:报告显示 不少学校灾害教育仍停留在“作秀”层面

  校园防灾,请勿“走过场”

  “5·12”抗震救灾周年到来之际,一个话题重又引起人们关注:学校防灾抗灾教育是否已经深入人心?上海市学生德育发展中心最新“出炉”的一份调研报告显示:当前,学校尽管在形式上比较重视灾害管理与教育,但大多还停留在浅层次规训和“作秀”层面,没有探索到行之有效的实施途径和方法。

  忧虑随之而来:假如不可控的灾害来临,学校能否为学生提供最及时的救助?灾害面前,老师口中和教材上的那些“避灾知识”,能否转化为学生自救和互救的本领?

  口头教导和“作秀”演练

  防灾教育、抗灾技能、逃生演练……汶川地震发生后,这些词汇在学校出现的频率明显提升。不少学校通过主题班会、团队活动、图片展览、安全知识竞赛等途径,以及举办安全讲座、消防与逃生演练等活动,对学生开展防灾抗灾教育。

  实际效果如何呢?

  记者采访过一些学校的逃生演练:拥有万人的学校,一年开展一次消防演练,现场“浓烟”滚滚,消防人员、医护人员披挂上阵,但参与演练的只有一两百名学生,能起到普及作用吗?生命对于每个人都是宝贵的,每一位学生都应有机会参加抗灾演练。有的学校搞演练,“实战”味道不浓。在预定时间里,教学楼或办公楼里警铃响起,师生们慢悠悠地走下楼,配合完成“任务”。如此笃定的心态,怎能应对真正的危机?

  举办演练的学校,还算是做得比较“到位”的。一些学生告诉记者,学校开展安全教育时,老师会告诫,“遇到地震或火灾,要镇静,不要慌乱”,讲一些很笼统的防灾技能。但是,灾害来了,到底如何判断和应变,具体有哪些步骤,如何就地取材来抗灾等,老师并没有给予具体指导。华东师大教育管理专业博士生王健指出,灾害教育不同于一般的知识教育,学科课程首要目标是“认知”,而灾害教育不是追求认知目标的完成,而要促进学生心理机能的完善、实践行为的规范,使他们具备临危不乱、自救互救的能力。

  汶川地震发生后,不少学校都按照要求建立或加强了应对灾害事件的应急预案。但不少预案缺乏权威机构的论证和评估,科学性有待提高;一些预案属于“舶来品”,没有考虑到自己学校的实际情况;有些预案属于“粗线条”的规定,没有落实到细节。缺乏完备的预案,一旦灾害事件发生,应急机制很难迅速发挥作用,预案可能成为一纸空文。此外,我国的学校管理理论中很少探讨灾害管理问题,校长培训也缺乏相应内容。  

  灾害教育需要“身临其境”

  有资料显示,灾害发生时,只有约12%-25%的人能够保持头脑清醒,把握事态发展,采取主动行动;而75%的人出现情感错乱、茫然失措或精神麻木,其中一些人出现严重行为混乱、惊恐。有效的灾害教育,可以帮助更多人在危急时刻保持冷静,做出正确选择。

  市学生德育发展中心主任王磊等教育界人士认为,学校灾害教育应该普及化和日常化,而不能“走过场”。教育部门应组织各方专家,编写《学校防灾训练手册》之类的教材。

  《手册》根据学生不同年龄阶段、不同的所在地区(市中心、林区、山区、水库区、外来人口聚集区等)、各校的特点(特大规模学校、场地狭小学校、寄宿学校、毗邻交通要道学校等),安排防灾训练计划,使之融入教育教学活动,普及到每一位学生。

  日本学校的教育经验值得借鉴。比如,小学会给学生布置这样的作业:发一张地图,上面标示着学校和家庭附近的区域,让孩子们按照放学后回家的路线,在地图上标出警察署、公用电话、饮水处、可避难的公园等重要地点。学校经常举行防震演习,教给学生在家里、学校如何选择躲避地点,被困时如何呼救等知识。有的学校还让孩子们在模拟地震晃动的“体验车”里,感受地震。在这种身临其境的教育环境和方式下,日本孩子的防灾意识逐渐加强。

  为了让师生积极、主动参与防灾训练,学校还可以组织有创意的教育活动。如,设立“防灾漏洞发现奖”,发动师生开展检查,谁发现了漏洞,并提出了合理的堵漏方案,学校就给予奖励。学校还可以根据学生喜好和特点,设计“冒险”活动,通过情境模拟,培养学生镇静面对险境的勇气和能力。

  灾害管理要过渡到“精细化”

  教室里,每个学生的椅子后背,都有一个防灾制品———折起来的厚厚垫子。万一遇到地震,学生可以迅速将垫子取下保护头部。这是在日本许多学校都能见到的场景。

  在日本、新加坡等国家,学校的灾害管理十分注重细节。不少学校为学生配备了“防灾包”,连内衣、求救哨子这样的小物品都考虑进去。这些“细节”在灾难状态下能发挥重要作用,同时也让学生感受到生命被关怀的温暖。反观我国学校的灾害管理,大多数学校的应急预案还不够细致,各类防灾用品还没有配置到位。

  我国学校灾害管理如何从“粗线条”过渡到“精细化”?应急预案如何成为“救命绳索”,而不是“一纸空文”?

  一些灾害管理问题专家认为,学校要制定科学化的应急预案,就先要建立灾害管理信息库。学校可能遭遇的灾害事件分为自然灾害和人为灾害两类。自然灾害,包括地震、山崩、泥石流、暴雨、洪涝、雷电、龙卷风、酷热等;人为灾害,包括火灾、交通事故、传染病、工程质量差导致建筑物坍塌等。学校建立的灾害管理信息库,包括学校所在社区的人口、经济等基本资料,学校所在区域的台风、地震、水文等基本监测资料。信息库要定期更新,它可以为学校灾害检测提供判断依据。

  同时,我国应尽快建立健全学校防灾减灾法律法规体系,以法律的形式确定防灾责任、防灾体制、防灾计划、灾害应急与紧急处置对策、灾害恢复对策等,规范政府、社会、学校的防灾减灾行为,使学校灾害管理工作逐步走向规范化和法制化轨道。

  汶川地震一周年即将到来,我们以怎样的方式铭记这场灾难?

  切实提升国民防灾抗灾意识和能力,为孩子们撑起更加坚固的“安全伞”,应是铭记的方式之一。(来源:解放日报;徐敏 李爱铭)